焦慮症

焦慮是非常普遍的,感到焦慮並不代表軟弱、情緒失控或性格有問題。就算嚴重的焦慮症亦可通過治療而克服。

甚麼是焦慮?
焦慮是指人們面對恐懼和威脅性的情況,在精神和身體上產生的自然反應,感覺就如一些人看恐怖片、進入試場考試前的一刻,或置身於一個漆黑的陌生環境。焦慮的反應包括身體和情緒兩方面。
身體上的症狀:心跳急速、胸口不適、呼吸困難(甚至有窒息感覺)、腹部絞痛及肚瀉(就如腸胃易激症症狀一樣)、手震、頭暈眼花、尿頻、肌肉緊張,導致頭部、肩膀痛或頸痛、四肢痲痺等。
情緒上的症狀:容易發脾氣、集中力減弱、過度擔憂、失眠、坐立不安、無法放鬆、害怕失控,發狂、擔心患上重病,甚至死去等。
 
 
 
 
是否患上了焦慮症?
如你無故經常出現以上反應,並影響工作、社交及家庭生活,你可能已患上了焦慮症。

不同類型的焦慮症

1) 驚恐症
主要症狀:多次突然間感到害怕或不安,在大約10分鐘內到達最嚴重的程度,共有最少4項其他症狀。
身體上的症狀:心跳加速、出汗、頭暈、呼吸困難、胸口不適、作悶嘔心、發冷發熱、有麻木刺痛的感覺、覺得喉嚨哽塞等。
情緒上的症狀:害怕失控/黐線、害怕死亡、覺得周圍的事物不真實、覺得魂不附體等。
其他:憂慮再次發作而逃避獨自外出、情緒低落、自信心下降、擔心發作的後遺症。

2) 強迫症
主要症狀:患者有強烈的強迫思想及/或強迫行為,而患者明白這些思想或行為是不合理的。
強迫思想:出現持續而不合理的強迫思想、影像,(例如:手很骯髒、門窗未鎖好) ,令患者十分憂慮。
強迫行為:強迫自己不斷重複某些行為,(例如:洗手或查看門窗鎖好了
沒有) ,以減低強迫思想所帶來的不安。

3) 經常焦慮症
主要症狀:大部份時間對各方面的事情均有難以控制的憂慮。
身體上的症狀:肌肉緊張、失眠、多手汗、心跳、容易疲倦等。
情緒上的症狀:精神緊張、難以集中、易發脾氣、終日不能靜止等。

4) 懼曠症或稱幽閉恐懼症、廣場恐懼症等
主要症狀:例如逃避面對侷促或擠迫的環境,例如乘升降機、巴士或地鐵等。
 
 
抑鬱症

甚麼是抑鬱症?
每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如果情況持續數周,便可能患上抑鬱症。長期的情緒抑鬱會令患者在工作或學業、家庭和人際關係上出現負面影響。

主要症狀:感到情緒低落、對大部份事情失去興趣或動力。
身體上的症狀:食慾/體重明顯改變、失眠/貪睡、疲倦、動作遲緩、日常活動明顯減少等。
情緒上的症狀:坐立不安、憂慮、精神難以集中、記性差、有自殺傾向或思想悲觀、覺得自己沒有用等。
 
 
 
 
 
 
 
 
 
 
鬱躁症

甚麼是鬱躁症?
常見到一些家庭暴力,都將施暴者形容為躁狂症病發,故而做出越軌行為。原來,據研究指出,一般躁狂症病患者極少會出現暴力傾向,市民大眾只是誤解。另外,躁狂症其實是雙相情緒病一型,而鬱躁症是雙相情緒病亞型,即現時流行稱之為雙相情緒病(或稱兩極性情緒病)的其中一種。

雙相情緒病的患者,會出現躁狂狀態或抑鬱狀態,故稱之為「雙相」或「兩極性」。而近年雙相情緒病亞型漸受注目,全因有研究指病發率可能達到百分之三,為一般躁狂抑鬱症的病發率的三倍。

遺傳與傳導體異常致病
現時的醫學研究均指出遺傳與神經細胞內的傳導體出現異常狀態有關。
 
 
 
 
躁狂與抑鬱間搖擺
雙相情緒病的患者,或會交替地出現躁狂狀態和抑鬱狀態。當他們出現躁狂狀態時,最顯而易見的病徵包括﹕情緒高亢、容易發怒、自信心澎漲、精力異常充沛、對性的渴求增加等。他們都會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容易做出盲目投資的行為,甚至因此出現財問題,影響生活。而當他們出現抑鬱狀態時,則會有以下的病徵﹕嚴重抑鬱的心情或感覺、對事物失去興趣、失眠、易累、感到自己沒價值、失去對未來的希望、專注力下降、缺乏決斷力,甚至出現自殺的想法等。

復發率高讓人咋舌
根據研究顯示,雙相情緒病患者,終生復發率達百分之九十。治療時需依足醫生指示,康復後仍要繼續保持心理健康,才可對抗雙相情緒病的困擾。
 
 
老人痴呆症

甚麼是老人痴呆症?
老人痴呆症亦稱作腦退化症是一種漸進性的神經細胞退化疾病。早期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特別是短期記憶的缺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老人中約有百份之四至八患痴呆症。年齡愈高,患病率愈高。

主要症狀:記憶力衰退,甚至影響到工作的表現、不再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或工作、判斷力變差、東西放錯位置、脾氣或行為產生改變及失去原動力及活力等。

精神行為的症狀
日夜生活作息顛倒、遺失物件卻懷疑被別人偷去、失去嗜好及個人活動的興趣,不再參加過往喜愛的活動、不能認出朋友, 同事或家人、不能執行複雜的事務、製造麻煩的行為、不注重個人衛生、穿衣緩慢或穿不適當衣著及具攻擊性等。

治療方法
老人痴呆症是可以治療的,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患者需接受乙醯膽鹼酵素抑制劑作治療。另外,家人亦應給予患者持續的支持與關顧及提供全面的日常生活照顧。
 
 
 
 
 
 
 
 
 
 
思覺失調

甚麼是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的廣義意思是包括抑鬱症、鬱躁症、短期精神症患、妄想症。嚴重的思覺失調會發展成精神分裂。所謂病向淺中醫,實在有必要正視思覺失調這初期精神病。雖然思覺失調的病發率約為百分之一,不能說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疾病,但只要病人出現妄想或幻覺,都可廣義地定義為患上思覺失調,故思覺失調的廣泛性不容忽視。

思想邏輯或內容出現問題
思覺失調可以理解為『思想』和『感覺』出現不正常情況。所謂『思想』又可分為內容和模式。前者是指病人出現妄想,或有被迫害的感覺,甚至覺得給他人有計劃地攻擊等。而當他們出現妄想,他們都會覺得所有的事物、情況都是針對自己而發生。後者則主要表現於言語,病人無法將正常的邏輯以言語有系統地表達,往往出現語無倫次,甚至語言脫軌的情況,別人無法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思。
 
 
 
 
感覺出現毛病
除了思想出現不正常的情況,感覺亦會同時出現異常。感覺可以分為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五種,思覺失調病人往往會感知他人感知不到的感覺,並言之鑿鑿地聲稱感覺確實存在。例如他們說聽到有人跟自己說話,但旁人聽不到;又或者會嗅到、嚐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氣味、味道等。種種感覺失調中,以幻聽最為常見,出現幻聽的病人,往往會自言自語。而這種出現幻覺的症狀,在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短期精神病性疾患、妄想症、躁狂抑鬱症、抑鬱症等,是完全無分別的。以免病情加深,正確診斷思覺失調是非常重要的。故此,如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思覺失調病徵例如妄想或幻覺,最好找精神科專科醫生求診。

四種精神分裂類型
嚴重的思覺失調即精神分裂,大致可分為四種﹕「妄想型」、「緊張型」、「單純型」、「混亂型」。「妄想型」病發時多為二十多歲至三十歲,他們會產生奇異而錯誤的信念。最嚴重是他們多不會受別人規勸,堅持己見。「緊張型」的病人,身體會出現運動性障礙,例如全身僵直,如同患上僵木症一樣;或會四肢不受控制,手舞足蹈,更甚者會出現語言或行為模仿的情況。「單純型」的患者多為較年輕,患者病發後性格會與之前大不相同,例如一個非常活躍的少年,會變得十分內向。單純型的病人的情緒反應還會變得比正常人低落,變得不健談,甚至出現做事缺乏動力的情況。「混亂型」的患者會表現出不合宜的情感,或做出混亂的行為,語言亦會無邏輯及無法解構。

心理治療要家人配合
要診斷是否患上思覺失調,最主要是依靠臨床診斷。親友提供的資料亦相當有幫助。如不幸患上思覺失調,可以透過藥物及心理治療,讓患者回復精神健康的狀態。實際的治療要視乎病人的病情,一般都是採用抗精神藥物。心理治療方面,現時流行以認知行為治療來幫助患者調適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受過特別專業訓練的社工、護士、心理治療師、家庭醫生、精神科醫生都可為患者進行心理治療。

另外,思覺失調患者常會出現幻覺,並強調其為真實,所以容易與家人發生磨擦、爭執。故此,思覺失調患者的家人可接受心理治療教育,學習如何與患者相處,令患者可以在一個更好的環境下康復。

與人分享走出困局
一些輔助治療如職業治療,亦有助抒緩病情。職業治療是藉著給予患者一些特定的活動,例如讓他們在庇護工場工作,防止他們陷入自我收藏的情緒困局,以及過分退縮,並加強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走出自己的困局,重投社會。事實上,一些外在環境因素,包括生活壓力、打擊等,都可能引發思覺失調。故此,遇上情緒困擾該找友人傾訴,如有需要應及早求醫。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甚麼是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多數孩子偶然都會有頑皮的時候。他們有時會動過不停、吵吵鬧鬧,有時又可能會做白日夢,不能集中精神或完成手上的工作。但孩子如果經常有這些問題而導致學習、社交及家庭生活遇上障礙,他/她就可能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成因:研究顯示,孩子腦部的傳遞物質分泌不平衡,導致腦部負責專注力、自我抑制、組織計劃等功能不能作出適當的調節。

主要症狀
1) 專注力渙散

孩子在上課或遊戲時集中力顯得非常短暫或容易分心,而且組織力不佳,並經常忘記東西。
 
 
 
 
 
 
 
2) 活動量過多
孩子經常手腳動過不停,不能安靜地坐在椅子上,有時甚至無故離開坐位,到處亂跑亂跳。

3) 行為衝動

特徵為經常干擾或打斷別人說話,缺乏耐性、做事不考慮後果,例如無法排隊時等候,活動或遊戲時不能和別人輪流參與等。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症狀需持續六個月以上;而且必須至少在兩個不同環境下發生,例如家中、學校或社區內。

發病率
在小學生當中,估計大約有3至10%的孩子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男生為女生的3至4倍。

應及早治療
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孩子會經常與兄弟姊妹或同學相處時出現困難。他們行為衝動,當面對一些外界刺激時可能會做出魯莽或危險行為,引致他們容易受傷。如專注力不足,亦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進度,繼而影響其自尊心及情緒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孩子若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會引致一些嚴重的問題,例如學業成績差、打架、破壞學校或社會秩序等。所以患者應及早被診斷和接受藥物治療。研究指出患者接受一段時期的藥物治療後,在學業成績、做功課時的專注力、組織能力、脾氣、和同學、朋友和家人的關係都大有改善。加上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定能幫助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孩子正常發展。